目前分類:和果子與餅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凍餅(凍み餅、しみもち)是將麻糬泡水後,經由寒冷的天氣反覆凍解、寒風乾燥而成的傳統保存食物,主要是在東北地區與長野縣。凍餅有許多種稱法如干し餅(ほしもち)、凍み氷(しみごおり)、氷餅(こおりもち)等。

圖片來源: 福島県観光物産交流協会

 

image

在福島利用天氣寒冷製作了凍餅、凍豆腐、凍蘿蔔乾等食品。在會津地區使用梗米製作凍餅,而在中通與濱通地區會添加山牛蒡葉子(ヤマボクチ)或魁蒿(モギ)製作凍餅。收穫後的葉子經小蘇打煮沸去除雜質後,再添加到梗米中。添加葉除了增加風味外,葉子中的纖維可以防止凍餅的龜裂。而添加的葉子的多寡,會使凍餅的顏色變深變綠。凍餅的食用方式因地區而異。如直接經過油炸後食用,也有泡水6個小時後再煎熟加上沾醬後食用。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京都的和果子,必定有人會提到蕨餅。蕨餅僅使用蕨粉、砂糖、水為材料製作而成,最後撒上黃豆粉與黑蜜食用。蕨餅的歷史相當古老,據說醍醐天皇(885-930)相當喜愛吃蕨餅,並給予太夫的爵位,因而有「岡大夫」之稱。因此在平安時代以前就有蕨餅的存在。奈良是蕨粉的名產地,因此蕨餅愛好主要是以奈良、京都為中心分佈。江戶時代時期因蕨粉的產量減少,因此開始出現混合葛粉製作蕨餅。而近代變成使用更為低價的澱粉製作。

圖片來源: 大和菓匠 徳壽庵

image

 

蕨粉(わらび粉)是從蕨類根部所萃取的澱粉,一般人會吃到的蕨菜指的是蕨類的嫩芽。蕨粉的製作是費力費時,因此在日本內生產量稀少,使得價格也不便宜。蕨根的收穫是在十一月到一月間,在蕨類根部冒出嫩芽前採收。根部因沾有泥土等不純物,因此先清洗乾淨。打碎或粉碎根部後,泡在水中同時過濾不純物,最後沉澱得到澱粉。最後經過自然乾燥而成,從收穫到完成需要3個月時間完成。從蕨根獲取澱粉其實回收率不高,僅能回收到4-6%澱粉,也就是每公斤蕨根僅有40-60克澱粉。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明寺糒是一種乾燥後的米,與其磨得更細的道明寺粉常用在許多日本的傳統的和果子中。所謂的「糒(ほしい)」,也稱作「干し飯」(ほしめし・ほしいい),是自古以來作為攜帶食物、防災食品使用。而道明寺糒起源於現在大阪府藤井寺市的道明寺。在菅原道真被貶到大宰府時,道真的伯母-覺壽尼為道明寺的住職,每天準備陰膳為菅原道真祈求平安。將此陰膳分配給與其他人,因具有治療疾病、恢復生氣的傳聞,造成需求量大增。為了滿足需求者,將飯經過一次乾燥保存後,就是「道明寺糒」的起源。在江戶時代獻納給宮中、將軍家、大名等,明治時代之後在民間開始販賣。道明寺糒使用的糯米,經過30天寒冷乾燥,據說可以放十年以上不會變質。

和紙包裝外寫的是「ほしい」是出自豐臣秀吉。圖片來源: 文化庁文化財部伝統文化課

image

 

α化米(アルファ化米)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平糖,也被稱作星星糖,具有多角的外觀及鮮豔的色彩令人著迷。在日本電影「本能寺大飯店(ほんのうじホテル)」中,綾瀨遙吃著綠壽庵清水的金平糖,同時金平糖也是電影中織田信長愛吃的,藉此契機穿越到本能寺之變時期。金平糖由葡萄牙商船在1546年傳入日本,而1569年有著葡萄牙傳教士獻給織田信長的紀載。1688年在長崎製作成功,並在18世紀在民間中流傳。金平糖(こんぺいとう,Konpeito)之名源自葡萄牙語的confeitos,而confeitos指的是砂糖糖果。雖然現今在葡萄牙也會看到confeitos,外型類似但口感如一般糖果類似,不像日本金平糖有個清脆特殊口感。雖說,日本金平糖源自於葡萄牙,但最後形塑成日本獨特的金平糖。

image

對於金平糖的印象就是多角的外觀,而這樣外觀的形成是個有趣的問題。金平糖的製作中,首先加入細小的種子做為晶核先放入加熱的鍋子中,此鍋子會不停的轉動。接下來加入糖漿。高稠度的糖漿沾黏在種子的表面並因高溫關係而結晶,經多次結晶過程,從小小的角變成多角的外觀。實際上傳統製作金平糖需要兩個星期左右,從小小的晶種慢慢變成變大。

顯微鏡下的金平糖。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4

image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豆腐料理百百種,而以豆腐之名卻不是豆腐也有,如杏仁豆腐。日本在1782年發行的「豆腐百珍」紀載許多種料理手法,也有許多以豆腐之名非豆腐的料理,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胡麻豆腐。胡麻豆腐是以葛粉、胡麻等原料製成類似豆腐口感的料理,同樣的料理手法如胡桃豆腐(くるみ豆腐)、花生豆腐。

 

胡麻豆腐

胡麻豆腐是精進料理中不可或缺的料理。在奈良、和歌山是當地的鄉土料理,而在日本各地寺院中做為精進料理食用。據說是由宇治的黃檗山萬福寺的隱元大師從中國帶來,也有弘法大師同樣從中國帶回的。胡麻豆腐的製作,使用白胡麻、黑胡麻或者去皮胡麻磨碎,與葛粉混合並加水,在中火、小火中攪拌後,經冷卻後凝固而成。

圖片來源: 總持院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日本端午的習俗,東日本吃柏餅,西日本吃粽子(ちまき)之前介紹過部分地區吃鹹粽(鹿兒島的灰汁巻與山形的笹巻),而在新潟有吃笹糰子(笹だんご)的習慣。所謂的「笹糰子」是使用將包餡的糰子使用被稱作熊笹(クマザサ)的白山竹葉包裹著。運用竹葉防腐的特性,除了笹糰子外,新潟也有笹壽司,富山的鱒壽司也是用此葉子包裹著。

圖片來源:  上越特産市場

笹糰子的起源的有諸種說法。一為「北越風土記」中提到,天元23年上杉謙信出陣時,奉祀柿崎城主的果子司參考中國粽子做製作的戰爭攜帶食物。二是當時平民運用生活的智慧,使用米、野草、竹葉等物,所製作的食物。然而,笹糰子如何變成現今端午的傳統食物原因不明。

笹糰子的製作使用將米粉(梗米與糯米混合)與艾草(ヨモギ)混合做成糰子,再將糰子中加入內餡。使用三片竹葉將糰子包裹並用藺草(イグサ)綁好,經蒸熟後即完成。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蒟蒻以低卡路里的食品被熟知,且在日本常用在各種料理中,筆者也吃過蒟蒻生魚片。現今在日本蒟蒻主要群馬縣產的,其次是茨城縣、栃木縣。在茨城県北部的奧久慈地區,傳承著傳統蒟蒻製作方式-凍蒟蒻(凍みこんにゃく)

凍蒟蒻與之前介紹過的凍豆腐、寒天等,利用冬天的寒冷乾燥。雖然現在蒟蒻容易取得,在早期蒟蒻(魔芋)因為容易腐壞且運輸不易,凍蒟蒻是其中一種解決方式。而奧久慈地區的凍蒟蒻,據傳在1795年木村謙次從丹波國學來的。凍蒟蒻的製作大多在農閒時候製作,但在二戰之後因凍蒟蒻的重勞力與高齡化等因素,凍蒟蒻的製作工廠也僅剩數家。

圖片來源: 中嶋商店

幻の食材、凍みこんにゃく‘> width=

現今的蒟蒻大部分是使用蒟蒻粉所製作的,而奧久慈地區的凍蒟蒻從蒟蒻的去皮、攪拌、乾燥等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凍蒟蒻是在12-2月的冬天時期製作的,首先將生蒟蒻去皮、磨碎,攪拌,混合石灰幫助凝固。經煮熟凝固成型,再切成薄片後,在石灰水中浸泡一周。再將蒟蒻片放在田中,底下鋪上稻草,利用夜晚寒冷凍結、白天融化特性將蒟蒻片進行乾燥。為了避免因脫水造成的委,會定期的灑水,經過約20天乾燥過程後就完成凍蒟弱,因水分去除後結構呈現海綿狀。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三盆糖是產於日本四國香川縣與德島縣的日本傳統糖,在香川縣的東香川市與德島縣的上板町、阿波市等地少量的製作著。和三盆糖是具有淡淡黃色色澤,具有柔軟細緻的口感與香氣。和三盆糖的名字由來有諸多,比較多的是來自在木盤上研磨砂糖三次(盆の上で砂糖を三度「研ぐ」)和三盆糖是使用被稱作竹蔗的甘蔗品種 (Saccharum sinense Roxb. cv Chikusha),而在沖繩的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相較之下,竹蔗比較矮小一點,並且莖更為細小一點。

圖片來源: https://www.suntory.co.jp/softdrink/pro/watsunagi/wasanbon.html

和三盆の写真

香川(舊名讚岐)與德島(舊名阿波)兩地的甘蔗種植與三盆糖相關製作起源不同。德島是1776年修行僧-丸山德彌在九州遍路時候,聽到甘蔗的傳聞而前往日向國延岡,並把甘蔗裝作竹杖帶回德島,數年後再為了獲取製糖技術再度前往。在1798年,德島研發出製作三盆糖的方式。在香川的部分,向山周慶在四國遍路途中幫助生病的關良助,為了報恩出身薩摩庵美的關良助協助製糖技術,並帶回種苗。在1790年運用「押舟切櫂法」成功分離糖蜜,而開始製作三盆糖。雖然三盆糖產量最盛的時期約在1830-1863年左右,但因為外國便宜的糖輸入後開始衰退。現今在德島只剩兩家、在香川剩三家,仍在製作三盆糖。

圖片來源:  株式会社 服部製糖所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せん”指的是從番薯萃取澱粉的手法。”せんだんご”在長崎縣對馬市作為長期的保存食,而用其製成的食物有ろくべえ(六兵衛,地瓜麵條)、せんもち(麻糬)等。

圖片來源 : 農畜産業振興機構

image

對馬市介於日本與韓國的島嶼,在地理上離韓國近一點。對馬島全島89%是山地,能夠耕種的田地僅不到1.5%。因耕地不足造成糧食不足,常發生飢荒。在1715年,據說原田三郎右衛門從薩摩國(鹿兒島)帶回番薯,在對馬的山上種植。因氣候環境適合,最後島內廣泛種植,又稱作”孝行いも”。在傳統上,多數的番薯直接食用,其中比較中大型的番薯做成番薯乾,而小型或者受傷的地方則做成” せん”,但現在並無這區別。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壽餅(くず餅)對許多人可能是陌生的東西, 若提到葛餅(くず餅)的話,會勾起許多人的日本回憶。同樣稱作くず餅,關西風的是 葛餅,關東風的是 久壽餅但實際上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葛餅是使用葛粉製成的年糕、而久壽餅是使用發酵小麥澱粉做成的,常常會有搞混的狀態。

照片來源: 川崎大師 山門前 住吉

独結 久寿餅(くずもち)

久壽餅自江戶時代是寺社參道的名物,而今在東京江東區的龜戶天神社、大田區的池上本門寺及神奈川縣川崎市的川崎大神,造訪當地都能品嘗到作為名物的-久壽餅。名稱的來源有諸種說法: ”來自下總國葛飾郡的字命名而來池上本門寺有關的久遠寺命名之久遠餅演變而來發現發酵小麥澱粉的久兵衛名字等由來。此外在漫畫仁醫的第八集也出現過久壽餅。

接下來來聊聊久壽餅作法。先將小麥粉經水洗過,留下的不溶物是麩質,而流出的水是小麥澱粉。麩質在日本常作為食用,在台灣作為麵筋。下一步,小麥澱粉的水溶液進行1-2年自然發酵。由於經發酵後的小麥澱粉酸味太強烈而不合現代人口感,因此要進行水洗去除酸味。最後,將小麥澱粉加水和加熱產生膨脹,經定型變成乳白色的餅。經進行裁切,撒上黑糖蜜與黃豆粉並可以食用。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松皮餅(まつかわもち)是秋田縣由利本莊市鳥海、矢島地區的傳統鄉土和果子。加入松樹的樹皮所製成的紅色大福。你沒看錯,就是加入松樹的外皮。一般所知的大福會加入果實、葉子、樹汁等,加入樹皮是前未見的。

圖片來源: 由利本荘市観光協会

松皮餅 – 由利本荘市観光協会

松皮餅的製作起源於天明大飢荒(1782-1788年),或者是矢島藩主在改易前的四國時期的兵糧攻め(掠奪軍糧策略)。因為食物短缺,將樹皮加入到麻糬中食用。在文獻中也提到,松可作為飢餓時急救的食物,也多次被記載使用。只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松皮餅僅在秋田縣由利本莊市仍有被製作。

松皮餅取用紅松樹的樹皮內側,當然直接食用樹皮是不可能實用的。小心的取出紅松樹木栓層與樹幹間的薄皮,並與小蘇打共煮去除澀味,此時整鍋都是紫紅色的。將煮好的樹皮,使用木槌細心地敲細成纖維,纖維再摻入大福麵糰中,形成紅色的外觀。在女兒節的時候,紅色的松皮餅,綠色的蓬餅與白色的餅一起做為三色的菱餅使用。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