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醃蘿蔔,就會想起菜脯或是鮮黃色的蘿蔔片。在日本的醃蘿蔔稱作澤庵 (たくあん) ,以呈黃色並以整條或切片銷售。澤庵漬是將蘿蔔經日曬風乾或鹽漬脫水後,再放入米糠、鹽等醃漬數個月而成的。日本各地都有製作,從秋田的煙燻醃蘿蔔、東京的澤庵、鹿兒島的山川漬等。產地早期是在關東、關西地區,逐漸移往南九州,現在宮崎縣的澤庵漬可說是產量日本第一。

澤庵漬的起源有諸說,主要以東京品川的東海寺的澤庵和尚有關,當時招待德川家光將軍,因該漬物沒有名字而用澤庵命名。也有澤庵和尚墓的石頭與醃漬的重石相似,或者是貯え漬け(たくわえづけ)諧音而來的。澤庵漬可分成本澤庵漬(古漬、一丁漬)與新澤庵漬。本澤庵漬使用日曬風乾後的蘿蔔在米糠中發酵而成,而新澤庵漬是使用食鹽將蘿蔔快速脫水,再將蘿蔔放到調味液中調製而成。本澤庵漬經過乳酸發酵作用,富含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而新澤庵漬風味較為新鮮、口感較軟。

東京的澤庵漬

提到蘿蔔就會提到有名的練馬蘿蔔(練馬大根),練馬蘿蔔在元祿時期(1688-1707)開始在東京都練馬區在栽種。練馬蘿蔔分成「練馬尻細大根」與「練馬秋づまり大根」兩種,練馬尻細大根長70-100公分且辣味適合做澤庵漬,練馬秋づまり大根長40公分具甜味適合一般食用。在明治末期到大正時期(1900年代-1920年代)為練馬蘿蔔產量最大時期,除了國內食用外,也輸出國外。進入昭和時期(1926)產量開始減少,因病害、澤庵漬需求減少、飲食文化改變而改種其他作物、都市化減少耕地等,逐漸在市場中消失。在平成元年(1989),以「練馬大根育成事業」在當地重新開始栽種練馬蘿蔔。練馬蘿蔔在11月收穫、2周的日曬風乾、加入米糠與鹽製作澤庵漬,每年在練馬漬物物產展以練馬本干澤庵販賣著。

練馬本干澤庵,圖片來源:JA東京あおば 

image

秋田的煙燻蘿蔔漬(いぶりがっこ)

煙燻蘿蔔漬(いぶりがっこ)いぶり是煙燻、がっこ在秋田方言是漬物。煙燻蘿蔔漬最大的特色是利用煙燻來蘿蔔脫水,因為當地冬天潮濕,僅能在煙燻室終將蘿蔔脫水。煙燻蘿蔔漬因經過煙燻,因此在風味上較一般的澤庵漬多了煙燻相關氣味。

煙燻蘿蔔漬,圖片來源: 秋田ずらり

image

 

愛知的渥美澤庵

愛知縣的渥美半島因冬天天氣溫暖適合蘿蔔產生,並利用海風風乾蘿蔔,進行澤庵漬製作。渥美澤庵漬製作始於1923年,歷史並非悠久。在愛知最悠久的澤庵漬應該是名古屋市昭和區御器所的御器澤庵漬,從江戶時期開始製作,但在受到都市化、連續耕作障礙等逐漸往其他地區,而渥美地區的澤庵漬也從此開始。而渥美地區的澤庵漬產量曾為日本第一,在1975年之後逐漸衰褪,因為蘿蔔栽種耗費人力、溫室的導入、新興的蘿蔔生產地區等因素。渥美澤庵使用的阿波晚生品種的蘿蔔,收穫後經日曬風乾後,加入米糠、柿子皮、茄子葉、昆布、唐辛子、鹽一起發酵,經過一年以上熟成而成。

渥美澤庵,圖片來源: キムラ漬物

image

 

三重的伊勢澤庵

提到伊勢,許多人就會想到伊勢神宮,而伊勢澤庵是名產之一。在江戶時代末期,澤庵漬作為在伊勢鄰近農村的副業,並在附近兜售。在明治32(1899)因為鐵路開通,伊勢澤庵在關西地區大收歡迎。昭和32年時期(1957年左右),澤庵漬生產量日本第一。之後受到飲食習慣改變、蘿蔔生長阻礙等因素,產量逐漸下降。伊勢澤庵現今使用的是御薗蘿蔔,由宮重蘿蔔與練馬蘿蔔交配育種而成,於大正時期從伊勢市御薗町開始栽種。將風乾日曬後的御薗蘿蔔,加入米糠、柿子皮、茄子葉、昆布、唐辛子、鹽一起發酵八個月以上,而古漬可達到兩年。

伊勢澤庵,圖片來源:本物本場-伊勢たくあん

image

 

宮崎的九州本干澤庵

宮崎是澤庵漬一大產地,然而歷史並非悠久。原本愛知縣為主的澤庵漬產地衰退後,作為新興的澤庵漬產地逐漸取而代之。除了生產地區集中、縣內外的加工業者的進入等因素,最後變成澤庵漬一大產地。每年11-1月為了乾燥蘿蔔會建造蘿蔔櫓(大根やぐら),類似屋頂結構並掛滿蘿蔔,讓乾燥的風乾燥蘿蔔。

蘿蔔櫓,圖片來源: 新富町觀光情報

image

 

鹿兒島的山川漬

山川漬又稱作「唐漬」、「壺漬」,產於於鹿兒島南方的指宿市的山川地區。山川漬的起源不明,在1592年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時,島津義久的軍船中堆著從山川港周邊農家生產的漬物。與澤庵漬相比,該蘿蔔乾不加米糠、使用壺或甕、不加重石等。在甕壺底部放入簀子,將蘿蔔脫水後與鹽放入,將甕壺口蜜封。運用蘿蔔本身的重量壓出液體,並定期取出液體,經過四個月以上發酵而成。

山川漬,圖片來源: ふじさき漬物舗

image

蘿蔔不同脫水方法-風乾與鹽漬的差異

蘿蔔的乾燥分成日曬風乾與鹽漬,經過風乾後的γ-氨基丁酸(GABA)會上升。由於日曬風乾脫水的作用比鹽漬更劇烈,使得植物細胞中的產生更多物質調整滲透壓,造成γ-氨基丁酸(GABA)、脯氨酸、蔗糖等都比鹽漬的高。

 

醃蘿蔔、澤庵漬變黃的原因

一般而言澤庵漬是黃色的,對一般人印象是添加天然或食用色素。實際上,醃漬的過程中,不加色素就會變成黃色,而添加色素的原因為了穩定呈色。自然產生的黃色,容易褪色。澤庵漬形成黃色色素的機制可分成四個部分。

 

()蘿蔔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在脫水過程中,從液胞中釋出被黑芥子酶作用下產生4-(甲硫基)-3-丁烯基異硫氰酸酯(MTBITC4-methylthio-3-butenyl isothiocyanate),為蘿蔔主要的辣味。

() MTBITC在水中不穩定,會產生甲基硫醇(methanethiol,澤庵漬香氣,具臭味)與環化成2-硫基-3-吡啶甲醛(TPC2-thioxo-3-pyridine carbaldehyde)

()TPC的醛基與色胺酸的胺基反應後產生色素前驅物TPCC(1-(2-thioxopyrrolidine-3-yl-1,2,3,4- 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ate)

()TPCC在酸鹼度大於5與室溫條件下轉換成具有黃色的TPMT(2-3-2-thioxopyrrolidin-3-ylidenemethyl-tryptophan)

 

而澤庵漬的黃色會褪色的原因是TPMT有兩種型態(E)-淡黃色與(Z)-濃黃色,可見光下(Z)型換轉變成(E)型,而UV光下(E)型轉變回(Z)型,而前者的轉變效率比後者高。因此,在一般店面的日光燈或LED燈下,會讓TPMT(Z)型轉變成(E)型而褪色。

澤庵漬黃色的成因 (圖修改於參考資料-20)

image

 

最近,由農研機構與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團隊開發出新的蘿蔔品種,不會產生MITBITC而減少的臭味與黃化。因為新品種產生的硫代葡萄糖苷經黑芥子酶產生4-methylthiobutyl isothiocyanateMTBITC中少了雙鍵,因此不會進行後續的反應。然而,4-methylthiobutyl isothiocyanateMTBITC都具辛辣的風味,因此新品種做出的澤庵漬味道比一般的更辛辣。

 

 

參考資料

  1. ねり漬.com〜練馬漬物事業組合〜 https://neritsuke.com
  2. 秋田いぶりがっこ協同組合 https://akita-iburigakko.jp
  3. 愛知県漬物協会 www.tsukemono.sakura.ne.jp/index.html
  4. 三重県漬物協同組合 www.mie-tsukemono.com
  5. 本物本場-伊勢たくあん https://honbamon.com/product/37-ishe-takuan/index.html
  6. 東京漬物株式会社www.c-z.jp/index.html
  7. 農研機構-プレスリリース加工時に黄変しない「だいこん中間母本農5号」 https://www.naro.go.jp/publicity_report/press/laboratory/vegetea/042760.html
  8. JA東京あおば https://www.ja-tokyoaoba.or.jp
  9. 秋田ずらり https://akita-zurali.jp
  10. キムラ漬物 https://www.kimura-tsukemono.co.jp
  11. 新富町觀光情報https://koyu.media
  12. ふじさき漬物舗 www.minc.ne.jp/iori/index.html
  13. 妹尾河童(2005)。妹尾河童の邊走邊啃醃蘿蔔。台北市: 遠流
  14. 岩動志乃夫 「加工技術の革新に伴う宮崎県の漬物加工産地形成と生産構造」 地理学評論 Ser. A(1998)713号,187-209
  15. 坂口香代子 「中部発・地域ブランド 三重県漬物協同組合(三重県) 」中部開発センター(2007)161, 19-26
  16. 伊藤貴啓「渥美沢庵業地域の変動」 地理学報告(1986)63号,53-64
  17. 長友絵美, 福山明子柚木崎千鶴子 「ダイコンの乾燥工程中における成分変化」宮崎県工業技術センター・宮崎県食品開発センター研究報告(2010)54号,75-77
  18. 石田正彦, 森光康次郎 「4-メチルチオ-3-ブテニルグルコシノレート欠失性ダイコン加工品におけるグルコシノレート分解物の化学的変化」におい・かおり環境学会誌(2013)445号,307-314
  19. 加藤亮, 林里美, 小林泰斗, 高橋仁恵, 木村紀久, 高橋朝歌, 熊倉慧, 松岡寛樹 「研究ノート-たくあん漬け製造時におけるγ-アミノ酪酸とグルタミン酸脱炭酸酵素活性の解析」日本食品科学工学会誌(2015)6210号,492-500
  20. 松岡寛樹  「クッキングルーム-タクアン漬けの黄変化と光退色の化学」日本調理科学会誌(2017)501号,30-34
  21. Kobayashi W, Kobayashi T, Takahashi A, Kumakura K, Matsuoka H: Metabolism of glutamic acid to alanine, proline, and gamma-aminobutyric acid during takuan-zuke processing of radish root.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21, 86(2):563-570
  22. Takahashi A, Yamada T, Uchiyama Y, Hayashi S, Kumakura K, Takahashi H, Kimura N, Matsuoka H: Gener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yellow pigment derived from 4-methylthio-3-butenyl isothiocyanate in salted radish roots (takuan-zuke).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5, 79(9):1512-1517.
  23. Kumakura K, Kato R, Kobayashi T, Sekiguchi A, Kimura N, Takahashi H, Takahashi A, Matsuoka H: Nutritional content and health benefits of sun-dried and salt-aged radish (takuan-zuke). Food Chem 2017, 231:33-41.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hailBang 的頭像
    MikhailBang

    Mikhail的旅行小記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