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杵城為大分県臼杵市的一座日本城,為續日本百名城之一。
雖然續百名城中,有許多城的交通不便,而臼杵城從JR臼杵車站徒步10分鐘路程而已。
古橋口的臼杵城景色
實際上離車站最近的是 卯寅口,而不是 古橋口。
前往卯寅稲荷神社的小路,這非原本登城的道路,是做為前往神社的小徑
,上面是卯寅口門脇櫓,為臼杵城現存的兩個櫓之一
說明板。卯寅口即位於東北東方位。
卯寅口門脇櫓。現在的樣子是1854年所建,在17世紀的繪圖中出現過,經過不斷的修築後形成現在的模樣
井戶丸,有井戶的曲輪。
遠方是 卯寅口
從卯寅口方向,可以看到海。
可能卯寅口在早期就是與海鄰接,因此臼杵城可謂是海城。
如果是這樣想,完全是錯的。
臼杵城又稱作丹生島城,島?? 是在海上的島,那麼為何現在看不出來呢。
參考 正保城絵図-豊後之内臼杵城絵図(1644年) 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pickup/view/detail/detailArchives/0305000000_8/0000000466/00
從早期的城圖得知,臼杵城為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城
在海水退潮後,城外的沙灘才會顯露出來。才與陸地相接。
然後在太田一吉擔任城主時期,將臼杵城西方的沙洲掩埋並興建三之丸。
就此,臼杵城就此變成半島上的日本城。
在明治時期,又將周圍的海填平,形成現在臼杵城的旁邊圍繞著住宅區。
順著小路繼續往前進來到本丸。
臼杵城建造於1561年,因與毛利家的戰爭中輸給毛利,在此時建造做為緊急時要害用的丹生島城(臼杵城)。
在1576年大友宗麟將家督讓給嫡男 義統,臼杵城作為大友宗麟。
在1586年豐薩戰爭中,在丹生島城戰役中,使用到從葡萄牙人取得,被稱為的 國崩 的大砲,逼退島津家。
1593年大友家被改易,由石田三成的妹婿 福原直高 入城。
在1597年 由 太田一吉入城,將城下町與城進行近代城郭的改造,同時在原本 臼杵川河口的祇園洲改造成三之丸。
關原之戰後,由 稻葉貞通入封,由稻葉家治理臼杵城直到明治維新為止。
天守櫓
雖然現在沒有天守櫓,當時是三層四階的。天守櫓建造的時間,可能為福原直高時期。
龜首櫓跡
本丸可以看到遠處的 津久見島
本丸的鐵門櫓跡
空堀
本丸的石垣
武具櫓台石垣
前往本丸道路變遷。現在的路徑是在稻葉家之後修築的。在太田一吉時期是從空堀位置前往本丸。
離開本丸後,就是二之丸
二之丸又稱作西之丸,有著許多個櫓,以及二之丸御殿
儀太夫前櫓跡
埋門櫓跡
上之門跡
著見櫓跡
在二之丸上,有著臼杵護國神社
護國神社的位置為二之丸御殿的位置
這個小庭園為當時二之丸御殿的一小部分。
會所櫓跡
井樓櫓跡
登上井樓櫓跡,市區的景色。
城內唯二現存的建築,疊櫓
臼杵城的歷史說明
重建的二之丸櫓門
二之丸的景色
臼杵城的說明碑
二之丸櫓門
時鐘
在疊櫓與二之丸櫓門的細長區域,也被稱作帶曲輪
井樓櫓的石垣,相較於城內其他的櫓,有著較大的石垣。可能為早期設置作為替代天守的櫓的位置。
疊櫓
中門跡
鐙坂,由大友宗麟時代所建。將石灰岩切割而成。
因為有石灰岩脆弱,有崩塌的危險性,因此設置防護網。
寧櫓跡
古橋口的景色
離開臼杵城,續百城章就在對面的臼杵市観光交流プラザ。
蓋完章後,就繼續下一座城。
臼杵城
地址: 大分県臼杵市臼杵丹生島
臼杵市観光交流プラザ
地址: 臼杵市大字臼杵100-2
營業時間: 0900-1800
休館日: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