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本酒與燒酌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日本清酒的製作中,其中酛(酒母)的製法現在大多酒造使用「速釀酛」,也有使用「生酛」,而「菩提酛」可謂是現今酛製造的原型。菩提酛(ぼだいもと)是室町時代中期於奈良市郊外的菩提山正曆寺所創建的酛製造方法,因在溫暖地區環境下能安全的製造酒母而廣大普及,也被稱作水酛、笊籠酛、被酛等。

菩提酛清酒祭。圖片來源: 正暦寺

image

 

這些製酛的方式,都是為了讓清酒酵母菌大量繁殖,防止雜菌生長。為了降低雜菌生長,足量的乳酸很重要。菩提酛、生酛是以乳酸菌產生乳酸,而速釀酛使添加乳酸的方式來實現。此外,清酒酵母具有能在乳酸酸性的條件下,持續生長並進行酒精發酵。雖而菩提酛起源早,隨著在明治時代開始的添加乳酸的新型速釀酛技術的發展,較不穩定的菩提酛的製造方法在大正時代之後逐漸消失。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泡盛是沖繩著名的傳統蒸餾酒,以黑麴菌發酵而成的蒸餾酒,也被稱作日本燒酌的始祖。泡盛的名稱來源有諸說,以倒酒過程中產生的氣泡來判定酒精濃度較為人熟知。泡盛的製造正確起源時間仍不明,在「朝鮮王朝實錄朝賢」的船員漂流記、冊封使陳侃的「使琉球錄」都有相關紀載,因此在14-15世紀左右開始。泡盛的原型是泰國(暹羅)的蒸餾酒ラオロン(เหล้าโรง),因古代琉球與中國、東南亞的貿易中輸入,之後蒸餾酒的技術也傳入沖繩,再經獨自的多方嘗試後最後變成泡盛。作為琉球王家重要的貿易品,自古以來僅能由王家指定的首里的三個村(赤田・鳥堀・崎山)的專門職人釀造。一旦釀造失敗,輕者沒收蒸餾器,重者沒收財產、流放。

泡盛。圖片來源: 瑞泉酒造株式会社

image

 

使用黑麴菌製作的蒸餾酒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ミキ(發音MIKI)也稱作ミシャク,是神酒的意思。在沖繩與鹿兒島的奄美大島等地,祭祀時作為神的供品。ミキ使用米、番薯等材料因各地而異,自然發酵而成的飲品。最早是口嚼酒,經由女性咀嚼米粒並吐出、經自然發酵而成的酒,現在使用番薯或麥芽的酵素來取代口嚼。

 

沖繩的ミキ(神酒)

沖繩的祭祀祈願的儀式稱作ウマチー」,是稻、麥等作物的祈願與豐收祭典。ウマチー」一年四次,在二、三、五、六月進行,ミキ作為此時使用的神酒在日本國指定重要文化財的沖縄県大宜味村塩屋之海神祭「ウンガミ」中,也會使用到「ミキ」。ミキ的製作起源不明,最早紀錄在1462年的朝鮮王朝実録中。裡面記載著「但一日之酒 則以十五歳処女 漱口咬飯醸之 其味甚甘」。描述女子咀嚼米所釀造的酒。在中國的文獻中也有記載,因發音而稱米奇」、「米肌」。然而,沖繩的口嚼酒製作方式在明治維新後逐漸減少,取而代之使用麴、麥芽等。

圖片來源:   沖縄ラボ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日本酒,一般人就會想到清酒,甚至進一步談到九州的燒酌。若是提到「灰持酒(あくもちざけ・あくもちしゅ)」,應該是沒聽過的東西吧。其實,灰持酒並不是個新穎的名詞,而是一種日本傳統製作方式的酒。清酒是使用火入技術殺菌,而灰持酒是加入草木灰抑制細菌酸敗。灰持酒的原型是平安時期的「黑酒」,「延喜式(西元927)」中提到黑酒是添加久佐木的灰製作的,在奈良時代以前作為御神酒使用。

灰持酒的製作方法與清酒類似,在酒醪中加入草木灰再壓榨出酒。此步驟可以防止酸化並使酸性腐敗菌不易生長,提高保存性。同時在鹼化條件下,讓酒中的還原糖與胺基酸等引起梅納反應,讓酒色轉變成紅色。灰持酒在明治時代受到清酒的影響,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統制經濟等原因消失,戰後由於消費者呼籲等因素再度釀造。現今流傳下來的灰持酒有四種,被稱作三大灰持酒-熊本的赤酒、鹿兒島的地酒、島根的地傳酒,以及從灰持酒演變而來的黑酒。

赤酒是熊本縣特產的鄉土酒,在安土桃山時期開始為熊本平民飲用。加藤清正時期,作為名產獻上給豐臣家(豐臣秀賴)。江戶中期的肥後細川藩作為「御國酒」加以保護,並禁止其他酒製造或從其他地方引進酒。在熊本除了作為屠蘇酒及祝賀使用,也做為料理酒使用。

圖片來源: 瑞鷹株式会社

文章標籤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そば焼酎

 

蕎麥焼酎是以蕎麥作為主原料製作而成的燒酌,以宮崎縣的高千穗為主要產地,在長野縣的佐久市和北海道也有生產。而蕎麥焼酎的製造是在1973年,在宮崎縣西北部的五ヶ瀬町開始製造。同樣是穀類製作的米燒酌、麥燒酌相比在製作上有何不同呢? 米燒酌、麥燒酌在製作麴時,在麴菌的生長並無問題,僅在製作麥麴上面的發酵效率問題。使用去殼的蕎麥來制麴,因種皮表面並無細孔可以讓麴菌菌絲深入,讓麴菌不易生長在蕎麥上面。若是使用蕎麥粉來製作,會有結塊問題。因此,會使用切塊的蕎麥,或併用米麥麴來製作。

 

然而,蕎麥焼酎除了前述幾篇提到的香氣味,還帶些獨特的苦味。這苦味是因為過高的異戊醇(Isoamyl alcohol,石油味)以及過低的1-丙醇(1-Propanol)所造成的。由於蕎麥的蛋白質(等電點8.0)影響酵母菌中白胺酸(leucine)和異白胺酸(isoleucine)生成,進而影響到異戊醇與1-丙醇的產生,造成口感上的苦味。另外肉桂酸乙酯(ethyl cinnamate,具甜香、果香、蜂蜜氣味)也與蕎麥燒酌香氣有關。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燒酌

 

米燒酌是以米為主原料製作的燒酌,而自古以來以球磨地區(熊本縣球磨郡和人吉市)所製作的米燒酌最著名。那麼同樣是米製作的清酒有何不同呢?除了在酵母菌的選擇和最後有無蒸餾不同外,首先在原料上面,清酒用的米需要精米步合70-40%的程度,而米燒酌僅要90%左右,因此在米燒酌所使用的米在蛋白質和脂質較多。第二在米麴菌部分,清酒採用的是黃麴菌,而米燒酌採用的有黑麴菌、白麴菌和黃麴菌。黑麴菌、白麴菌的使用與製麴發酵有關。九州由於氣候較溫暖,製麴發酵易產生污染,而黑麴菌、白麴菌會產生檸檬酸造成酸性環境,不易產生雜菌。

 

然而提到米燒酌的個性相關文獻不多,僅以香味特性為主。除了醇類外,乙酸異戊酯(isoamyl acetate香蕉、梨子等水果香)、己酸己酯(ethyl caproate ,鳳梨等水果香氣)、苯乙醇(β-phenethyl alcohol,花香)、乙酸苯乙酯(Phenethyl acetate,花香)等具有花香、水果香氣。而也有乙醛(acetaldehyde)、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果實臭)、乙偶姻(acetoin ,黃油香氣)等,具有溶劑、優格、漬物等令人不快的氣味。而乙酸異戊酯在清酒中被認為重要的香氣成分,因此能夠增加該含量,對於酒體的香氣有幫助的。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黒糖焼酎,第一個想到的是奄美黒糖焼酎。然而在奄美群島剛開始並非使用黑糖製作奄美,而是使用米作為原料,這部分原因是由於相關技術與沖繩傳來有關。在美軍管理時期,因物資缺乏(如米)加上當地生產黑糖,才有大量製作生產。奄美群島回歸日本時,由於黑糖製作的燒酌和蘭姆酒(RUM)在法規上同屬於同樣蒸餾酒,因此課重稅,因此為了解這樣的問題而產生加入米麴的步驟以及屬地主地等。近年來幾次的燒酌熱潮,加上本身黑糖的減產等因素,使用沖繩產的黑糖佔多數,其次是外國,最少是奄美群島。在黒糖焼酎製作方式和一般燒酌類似,僅在將原本穀類、番薯等改成黑糖水作為發酵。

提到黒糖焼酎的個性,與其他燒酌不同的是來自黑糖的風味。與黑糖的帶有甜味的焦臭有關的是2,6-二甲基苯酚( 2 6-dimethylphenol,甜焦油味)、4-乙烯基苯酚(4-vinyl phenol,甜味)。與芋、穀類等製作燒酌相比,2,5-二甲基吡嗪(2,5-Dimethylpyrazine,堅果味道、可可烘培味)、2-乙基-5(6)-甲基吡嗪(2-ethyl-5(6) –methylpyrazine)是特有的揮發物質,與原料黑糖有關。而5-甲基-2-糠醛(5-methyl-2-furaldehyde)、沒藥醇(α-Bisabolol,花香)相較於其他燒酌含量較高的,而 5-甲基-2-糠醛可能與黑糖發酵有關。那麼與蘭姆酒相比,雖然原料都來自於甘蔗,蘭姆酒是糖渣和糖蜜,加上製作方法不同在風味上也不同。黑糖燒酌在苯乙醇(βphenethyl alcohol,花香,與麴菌、澱粉發酵有關)和巴豆酸乙酯(ethyl crotonate).等較高,在己酸異戊酯( isoamyl caproate,水果香氣)較少。

參考資料
1. 吉田 元, 奄美諸島の発酵食品 (1), 日本醸造協会誌 2000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燒酌是以麥做為原料所製作的燒酌,主要由長崎的壱岐以及大分縣等生產。壱岐當地的農業屬於二毛作(表示在同一塊土地上輪作兩種不同作物),是稻米和小麥的二毛作。在早期貢稅時,因為一斗米的貴稅相當於一斗四升的麥,因此麥就被作為主食,而多餘的麥就做為釀酒使用。而壱岐燒灼的定義為”原料中三分之二為大麥,三分之一為米麴”。而大分地區的麥燒酌是”使用麥麴的全麥製作的燒酌”。

燒酌的製作分成原料的選擇、製麴、發酵管理、蒸餾、精製、儲藏熟成等。首先麥燒酌的原料主要使用的是二条大麥,分成國內產以及澳洲進口的。大麥相較於米,外側的脂質較多。一般使用的大麥會經過研磨,去除表皮、糊粉層等,剩下65%左右(精麥步合65%)。製麴部分,有米麴和麥麴的兩種。米麴雖在澱粉分解酶(amylase)、葡萄糖水解酶(glucoamylase)等酵素活性比麥麴高,然而大麥中含有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s)使得具有具聚木醣酶(xylanase)的麥麴發酵比較快。蒸餾部分以本格燒酌來講,分成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減壓蒸餾的味道較為清爽。

最後來提麥燒酌的個性吧! 相較於芋燒酌和黑糖燒酌,麥燒酌在糠醛(Furfuran)的含量較高。而糠醛的香味特性是甜臭味、油臭味,已知在麥燒酌中發現有2-甲基糠醛、2-乙基糠醛、2-戊基糠醛。糠醛的形成與高溫、木醣(xylose)、酸性條件(檸檬酸)有關,因此減壓蒸餾較不易生成。最後,三和酒類株式會社將麥燒酌的風味輪(flavor wheel)定義成:
1. 具有甘臭、煙臭: 乙烯基愈創木酚(4-vinylguaiacol)、糠醛等
2. 丁二酮 (乳臭)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芋燒酌的香氣來自單萜醇(monoterpene alcohols)、大馬酮(β-damascenone)等。而提到芋燒酌個性來源最重要是單萜醇,目前所知芋燒酌有芳樟醇(Linalool,鈴蘭香氣)、松油烯醇(α-Terpineol)、香茅醇(Citronellol)、橙花醇 (Nerol)、香葉醇(Geraniol )、橙花叔醇(Nerolidol)、金合歡醇(Farnesol)等單萜醇。而單萜醇是由於甘藷中單萜醇糖甘 (glycoside)被甘藷或麴菌中β-葡萄糖苷酶 (β-glucosidase)或者是β-櫻草糖苷酶(β-primeverosidase)酵素反應產生,僅有香茅醇是被酵母菌將香葉醇還原生成的。而單萜醇糖甘主要分布在甘藷表皮上,僅橙花醇糖甘在果肉內有分布,單萜醇糖甘可能與甘藷抗病防禦機制有關。除了單萜醇外,大馬酮被認為是芋燒酌香甜氣味來源,而產生的機制與酸度和蒸餾時間有關。而玫瑰吡喃 (rose oxide)是香味組成之一,香茅醇經酸催化作用產生的。

最後,使用的番薯的不同,對於芋燒酌的個性也不同。橙色果肉番薯製做的芋燒酌,因具較多胡蘿蔔素,造成具有胡蘿蔔汁類似的香氣。除此之外,也帶有紫羅蘭酮 (β-Ionone),和胡蘿蔔素降解有關。採用紫色肉番薯製做的芋燒酌具有類似優格的香氣,其香味主要是丁二酮(diacetyl),但是丁二酮也是製作清酒中提到的不好氣味-つわり香(乳酸臭)成份。而使用白色果肉的番薯製做的芋燒酌的香味主要就是芳樟醇。實際上,使用橙色或紫色番薯的芋燒酌也有產生芳樟醇,只是紫羅蘭酮和丁二酮味道太明顯而不容易被聞到。

香味描述
芳樟醇: 花香、類似柑橘味、水果香氣
松油烯醇: 墨水味、泥土味、沉重味

MikhailB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